“劉大夫,我最近不太舒服,一直感覺嘴沒味道,啷個辦嘛?”
“你先別急。除了嘴巴沒味兒,還有哪不舒服嗎?我先把個脈,你舌頭伸出來我看一下?”
“別的也沒有了,就是覺得嘴巴張不開,總是口渴……”
“放心,沒啥太問題,你這屬于痰濕體質,開點藥調養一下就行。另外,平時早上洗完臉可以用熱毛巾多敷一會;還有記得最近飲食要清淡些、多喝水……”
“您看病看得好,我聽您的。哎,要不是不舒服,我是真不想來醫院!”
“是呀,誰都不想來醫院,我們也希望你們都健健康康的,所以把藥好好吃著,平時多注意些,趕緊把病治好就踏實了!”
4月1日,在江津區中醫院重慶市名中醫劉德洋傳承工作室,副主任中醫師劉德洋正微笑著安慰前來看病的患者放寬心,此時墻上的時鐘已經指向了中午12點半,而加班加點為患者看診是劉德洋和幾位“徒弟”的工作常態。
據悉,自重慶市名中醫劉德洋傳承工作室成立以來,不僅使咳嗽、肺脹、哮喘等相關疾病學術思想、臨床經驗以及經驗方得以傳承,更是中醫人對中醫藥發自內心的認可與熱愛以及一心一意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大醫精誠”精神的傳承。
“他看病看得好,我們都信他”
“我這身體真是多虧了劉大夫,要不是他,我還不知道得多跑多少趟醫院呢!”說起劉德洋,87歲的賈婆婆有說不完的感激。在她看來,要不是有了劉德洋的照看,她這個“藥罐子”早就在醫院躺著了,哪有現在的逍遙日子。
原來,賈婆婆有二十多年的高血壓和心臟病病史,隨著年齡增大再加上病情發展,此前她每年都要住好幾次院,而且一住都得十幾天。不過經劉德洋看診后,她就再不需要“按時”到住院部“報道”了。
“你別說,這中藥真是又便宜又有效。之前我有啥不舒服找到劉大夫,幾副藥一吃保管就好,現在我不僅小毛病沒了,精神也越來越好了,而且我這兩年再也沒住過院了。你說身邊有這樣的好中醫,我們老百姓能不打心眼里高興嗎?”說起劉德洋大夫,賈婆婆臉上笑開了花。
其實,不僅是賈婆婆,從醫多年來,靠著口口相傳的好口碑,劉德洋早已積累了一幫龐大的“粉絲群”,甚至和很多患者都是十幾年的交情了。這不,68歲的蔡華(化名)和她的老伴都是劉德洋的“老粉”了。多年來,在劉德洋的中醫藥治療下,困擾蔡華多年的哮喘病和慢阻肺有了很大的好轉,而患有肺癌的老伴在中醫藥扶正去邪對癥治療下,并發癥以及化療帶來的痛苦也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我們家族有五六十人都是從醫的,我父親劉國衡也是四川省名老中醫,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中醫,就是希望能成為他那樣的好大夫,能用我國傳統文化瑰寶為更多的人解除痛苦!”說起自己的從醫初心,劉德洋表示道,而這也是劉德洋傳承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所在。
據悉,劉德洋傳承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累計看診萬余人次,目前也已形成了扶傷湯、清風湯等中藥方劑,為眾多患者解除或緩解了病痛的折磨。
“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要修煉‘醫心’”
“除了下午一點到兩點外,其他時間都能聯系到劉主任!”這是劉德洋“粉絲”們都知道的一個“小秘密”。
原來,考慮到劉德洋的身體和繁忙的工作室任務,醫院安排的坐診時間是周一至周五上午,但是有時難免會遇到一些患者專程趕來卻掛不到號,為此接診過程中劉德洋免不了“開綠燈”,常常是早上8點開始接診,有時候得忙到下午快一點才能看完患者。而且,擔心患者有疑問不能及時得到答復,他還特意在診室放上了自己的微信二維碼,除了日常接診和每天下午一點到兩點的午休時間外,其他時間他都會及時回復患者微信上提出的各種疑問等。
“劉德洋老師對病人非常有耐心,隨時都是一副笑呵呵的樣子,從來不會對病人不耐煩。哪怕是遇到一些脾氣不好的病人也特別包容,會十分耐心地跟患者解釋、溝通。他常常說,作為醫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患者當親人,這樣才不會辜負患者對你的這份信任!”說起劉德洋老師對患者的態度,劉德洋傳承工作室負責人、江津區中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副主任中醫師李建建印象深刻。
這正是帶徒過程中,劉德洋多次跟大家強調的醫德和醫心:“要想成為一名好的中醫,除了要不斷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還是要練好這顆‘心’,要以解決患者的疾苦為目的,重視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真正把患者當親人,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中醫這份職業!”
“中醫藥傳承發展需要更多年輕血脈”
“劉老師不僅是名特別優秀的中醫,還是位特別好的老師,跟著他學習我們獲益良好!”這是跟師學習以來,工作室眾多“徒弟”的心聲。
據悉,跟師以來,劉澤利、何運、謝磊等學術繼承人除了各自日常的診療工作外,平日里要抽時間跟著劉德洋老師坐門診、抄方,每周三上午要固定跟著老師到肺病科一病區查房,日常除了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外,還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廣泛學習《內經》《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傷寒論》《醫學心悟》《醫學實在易》《醫宗金鑒》等中醫藥經典醫籍,每月還要交兩篇學習心得,任務不可謂不重,但大家卻樂在其中。在這背后正是多年來,劉德洋在帶教過程中的無私付出以及“徒弟”們實打實的中醫藥知識的增長和醫術的提升。
“劉老師帶我們查房時遇到疑難病例,總會啟發我們先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一步步引導我們去發現問題,最后再引經據典地指導我們找到更好的治療方式。就像上次查房時就遇到了一位因‘胃脘痛’到我院住院治療的患者,期間患者卻出現病情反復且呈進行性加重,但西醫檢查手段一直未見明顯異常,為此我們請來了劉德洋老師會診。查房中,劉老師一邊仔細查看患者的情況,一邊跟我們講解診療和臨證處方的思路,后續如何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對處方進行了調整。一周后,患者胃口恢復了,臉上也再次露出久違的笑容。通過這個病例,劉老師不僅讓我們了解到中醫的博大精深,也看到做為一名醫者如何細心解病人之所苦的精神!”說起跟師學習的收獲,何運印象深刻。
而為了中醫藥發展吸納更多年輕血脈也是劉德洋工作室成立的目的所在。說起來,作為劉德洋女兒的劉澤利最初也曾一度因學中醫太苦,成才道路過于漫長而拒絕學中醫,不過后來她再次回歸中醫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越了解中醫藥,你越會感受到它們的神奇之處,而這樣的文化瑰寶也需要更多人去傳承和發展!”
“我國中醫藥文化為什么能傳承發展到現在經久不衰?因為這是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傳下來的文化瑰寶,事實證明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改善以及人體養生保健方面都具有令人驚奇的效果,而且現在還有一批批熱愛中醫、看到中醫有未來有希望的中醫人堅持不懈地在堅守、在傳承、在努力,所以我對未來中醫藥的發展信心滿滿,而這也是我們堅持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初心!”說起中醫藥的未來,劉德洋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