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級‘非遺’的申報成功是技法得以保護和傳承所邁出的第一步。”近日,《江津區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其中,江津區中醫院申報的“詹黃張按摩法”項目成功入選。這是國家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江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開展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普查工作。
“詹黃張按摩法”從本世紀20、30年代起源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多年來,以它獨有的價值在江津土地上不斷得到繼承與發揚,在江津老百姓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落地生根 開設江津首個正規醫院按摩科
“詹黃張按摩法”與普通按摩法不同,大多數按摩法只注重單一穴位按摩,而這套按摩法突出部位按摩,用揉、撥、按、拍打等手法,涵蓋人體神經、消化、呼吸、泌尿等各個系統的經絡和穴位,使神經體經絡通暢,從而達到消除“百病”的功效。
江津區中醫院推拿學科學術負責人、主任中醫師夏光榮作為“詹黃張按摩法”的第四代傳承人,1983年將該技法引入江津。
1983年5月,夏光榮從朋友口中偶然得知“詹黃張按摩法”的妙處,便慕名前往成都向“詹黃張”中的——張誠意拜師學藝。那期間,除了面對面的理論學習和實操練習,夏光榮做的最多的就是摘抄資料,一個多月就摘抄了20余萬字。后因工作需要,加上夏光榮對技法已基本掌握,他便回到江津,與師父通過書信交流學習。
回津后,夏光榮運用“詹黃張按摩法”幫助患者治療,大家驚喜地發現這種獨特的按摩法診療效果相當明顯,紛紛對其贊不絕口。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認可“詹黃張按摩法”的人逐漸多了起來。
1984年,江津區中醫院(當時名為“幾江鎮衛生院”)專門開設了江津首個正規醫院按摩科,“詹黃張按摩法”也在江津落地生根。
金字招牌 每年接診患者上萬人次
“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并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夏光榮介紹,目前,“詹黃張按摩法”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周邊老百姓所熟知,每天上門前來尋醫問診的患者絡繹不絕。 2018年,一名頸椎腫瘤患者在北京做完手術后回到江津療養,被判定為高位截癱,他后半輩子原本只能與床為伴。抱著一絲絲希望,家人帶著他來到中醫院找夏光榮尋求幫助。經過全面的檢查,夏光榮決定以“詹黃張按摩法”加針灸為主,再結合現代康復治療技術為他定制了個性化治療方案。歷經長達4年的按摩治療、康復鍛煉,現在,該名患者已能依靠助行器在小區內獨立行走20多分鐘。 “一般來說,外科病人需要按摩20至30分鐘,內科則需要按摩40至60分鐘。”按摩既要注意手法的輕重,還要接連不斷地進行操作,每次干完這項力氣活兒,夏光榮常常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通過30多年的臨床實踐,“詹黃張按摩法”在夏光榮臨床實踐中不斷得到改良精進,尤其在治療咽炎、癱瘓等病癥上有了新的突破。 “腰腿疼痛、癱瘓麻木就到中醫院找夏醫生,他那套獨門按摩法,管用!”經年累月,通過人們的口耳相傳,如今,夏光榮在江津可謂是家喻戶曉,“詹黃張按摩法”也成為江津區中醫院的“金字招牌”,每年平均接診患者上萬人次,臨床有效率達95%以上。 薪火相傳 學徒遍布江津23個鎮街
百年間,“詹黃張按摩法”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代代相傳,弘揚中醫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也是每一代傳承者的初心和使命。
多年來,夏光榮始終牢記師門“教徒弟要擇人而傳”的叮囑,在眾多求學者中挑選醫德人品上佳的人傳授技藝,招收具有仁愛之心的徒弟80余名,遍布江津23個鄉鎮衛生院。以點帶面、開枝散葉,如今,他的傳承人也招收了10余名徒弟,大家都在各自的崗位上,運用所學技藝為患者消除病痛。
除此之外,早在2019年,夏光榮著手開辦公益培訓班,親自免費教授“詹黃張按摩法”。從技藝手法到疾病治療,再配合臨床實踐,每次培訓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每個環節、每個步驟他都細致入微、傾囊相授,盡心盡力傳承推廣“詹黃張按摩法”。
“我們想把這門技術慢慢發展推廣開來,乃至推廣到全國,實現治療個人化、家庭化、社會化,造福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雖然夏光榮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但他仍然堅持回歸一線,治病救人,傳承技藝。
百年信賴,薪火相傳,從第四代到第六代,從一個人到近百人,39年間,“詹黃張按摩法”在江津遍地開花,學徒也逐漸蔓延至云貴川等周邊地區,技法得以傳承,百姓得以受益。